1958年8月10日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之初的内蒙古电影制片厂下设行政办公室、 秘书科、人事科、财务科、生产科、供销科、总编室、演员剧团、电影乐团、技术办公室、摄影队、 译制片室、录音车间、洗印车间、电照车间、幻灯车间共16各部门。
从建厂初期到1962年4月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共拍摄了22部长、短纪录片,近80本250个主题的新闻简报。
1962年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更名为内蒙古电影译制片厂,专门译制民族语影片,共译制影片25部。
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故事片生产并重新恢复“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厂名,重新拍摄故事片的同时,兼制新闻纪录片和蒙古语译制片。 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彩色民族歌舞片《彩虹》,标志着“新时期”创作的新起点。
1980年开始摄制故事片,自此,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进入创作高峰期。也进入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史上又一个黄金时期, 从1979-1989年共创作了35部题材多元、类型丰富的故事片及大量纪录片、科教片等。
1990年-1999年,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商业类型片探索不断深入拓展,共有36部影片过审上映。其中,在内地摄制的内蒙古商业电影24部, 有《骑士风云》《浴血疆城》《女绑架者》《铁血金魂》《悲情布鲁克》《东归英雄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
2000年,内蒙古广播电影电视局党组对内蒙古电影制片厂领导班子进行调整,抓改革促生产,半年多时间生产译制蒙语片255部。
2009年,国家广电总局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内蒙古电影集团”。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内蒙古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方案》, 这是内蒙古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
2014年,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制定了符合集团实际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围绕、四个坚持、 十二项任务和一个奋斗目标”的整体发展思路。建成主业突出、多元发展、产业链完整的、实力增强的全新骨干文化产业集团。
2015年,集团创作完成影片8部,计划拍摄《我们走在大路上》《我的乌兰牧骑》《骑兵骑兵》等4部电视剧, 反映民族题材的《铁木真传说》《鸿雁》等5部电影。当年,内蒙古影视文体产业园完成拆迁工作,即将开工建设。
2016年,集团大力实施影视精品战略,开发文化产业新业态,完成影视剧5部,全年译制完成100部影片,内蒙古北疆文化产业园项目实现开工建设
2017年,集团制定了“六抓六促”的发展思路,全年完成影视剧3部,累计申报项目19个,译制完成100部影片, 出版音像制品112种。完成全区农村牧区公益电影放映有效场次133381场。
2018年,集团党委提出以“822”治理体系、“3111”管理模式、“2111”发展目标为中心的集团未来发展思路及行动纲领。 电影制片厂拍摄影片《天下黄河老牛湾》、电视剧《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2019年,集团将9家子公司撤并为7家,成立“艺委会”。民族电影院线累计发行影片551部。 全区流动电影完成全区公益影片订购141023场,有效放映场次117830场,观影人次465万人。 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完成国家译制任务100部、民委数字资源建设译制片12部。
2020年,电影《漫翰调》荣获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民族电影展最佳传承奖和优秀影片奖; 电影《守望相思树》获得2020年国防军事电影盛典优秀扶持影片奖及中国电影基金会颁发的“2020国防万映”特别表彰奖。 新增银幕17块,边境沿线公益放映室共计订购影片3000场,有效放映场次2275场。
2021年,与中影、博纳联合出品的电影《中国医生》《我和我的父辈》《长津湖》先后上映,社会反响强烈,票房捷报频传。 反映“三千孤儿入内蒙”题材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完成摄制;电影《天边》《英雄会》《英豪多松年》、 电视纪录片《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乌兰夫》、电视剧《狼烟血光》等审批立项。新增加盟影院9家,总规模达到109家, 实现票房收入8610万元。
2022年,联合出品影片《长津湖之水门桥》春节档上映,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系列电影票房冠军。 电影《兴安岭上》获得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入围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 提名香港国际电影节金像奖最佳亚洲华语电影。
“内蒙古自治区视听作品版权服务中心”成立。
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自治区首家混改国有文化企业。
2023年,同心多元显成效,经营发展企稳向好。国家公益电影译制完成成片100部,策划储备各类项目56个。 全区公益影片订购达11.9万场。边境沿线放映 4500多场,圆满完成“固边工程”任务。
2024年,网络微短剧《重回1993之纵横人生》成功在腾讯视频播出;纪录电影《野狼谷》入选中宣部“中华之美”海外传播计划; 完成全区公益电影订购7.9万场次,开展社区公益放映3201场次、边境沿线放映1634场次; 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和数字文化音像出版社获评2024年自治区成长性文化企业。